2016年4月22日 星期五

農業關鍵字 - 青農

 先列舉幾條和「青農」兩個字有關的標題:


「農業翻轉,青農報到!」
你「農」我「農」,青農正紅
訪視百大青農 張善政:盼青農成為臺灣農創進撃力量
台大生拒當草莓族 青農聯誼會成軍
看見農業曙光,青農返鄉

全部都是美好的字句,彷彿這是一股救贖的力量。農業要傳承,當然需要年輕人,所以政府用了很多方法,吸引、規勸年輕人務農,不管這群人原本上一代、上上一代是否務農,或者家鄉是不是在哪裡,都會灌上「返鄉」兩個字,將一切合理化,回去該在的地方,不合理嗎?


那,沒有「返鄉」的人呢?


誰應該返鄉?


在地都沒有年輕人了嗎?


問明白就要傷感情了。


再說,「青農」兩個字並不是泛指「農民」,而把年齡限制在45歲以下,這種排除法則是打算將45歲至55歲的階層擺在哪裡,更遑論65歲還有一把會刷智慧手機、用LINE、講土壤用微生物好的農夫們。


許多縣市都成立了地方青農聯誼會,其實沒什麼不好,是政府扶植或是自發性的都好,只不過這當中如果出現了奇葩,就更值得認真關注了,譬如嘉義縣精緻農業協會,一個農民自發性的團體,聚焦在農產的品質上,而不在農民的年紀上,只可惜有幸可以報導他們的媒體,只考慮話題性,依然稱他們為青農。


不要說誰,連我自己都會困惑了,所以看到相關的新聞上報,還得問一下「是你們嗎?」


這一篇雖然是講「青農」,也把「精農」帶出來講,幫他們釐清一下。


臺灣農業為了很多理由被設定了許多框架,人家大搖大擺走進來,我們卻死賴著沒法走出去,還老為了一點小亮點,洋洋得意、沾沾自喜,往往笑意未歇,火光就滅了。

作者:何小靖



Photo via Visual Hunt



筆耕硯田

何小靖

LINE的ID是 @eok7341g
也可以點此捷徑加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