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3月2日 星期四

嘉義新港的板頭社區

嘉義新港的西北邊有個「板頭社區」,是嘉南平原的一個小區塊,除了板頭村以外,還包括灣仔內、寶天宮周邊、共和村頂菜園、南港村陶華園,這裡地形變化不大,土壤主要由粘土、新沖積土、紅土等組成。早期,板頭村這個地方叫「板頭厝」,三板頭船(舢舨)可以停靠,也有瓦屋,挺繁榮的,但後來慢慢淤塞了,只剩下農業。


農村普遍存在著人口外移,以及老化的情況,這個小村莊也不例外。直到村民進行社區營造,重建日治時期的五分車站「板頭厝站」,還用陶藝壁畫和馬賽克拼貼,把整個村子改頭換面,青年也返鄉投入,這個無名小村成為旅遊新寵,紅了。



用陶土塑成各種造型之後,再加上彩色鉛釉,之後送進窯裡低溫燒製的成品,過去被稱為「廟尪仔」,後來引用日本人「交趾陶」或「交趾燒」的稱呼,但兩者形式完全不同。不過,交趾陶的成本比較高,剪黏就成了替代品。「剪黏」是先用鐵絲把骨架紮好,再用灰泥把雛型塑好,最後把各種陶片黏在灰泥的表面,屬於鑲嵌藝術的範疇。

交趾陶與剪黏在過去都是用於寺廟的裝飾,板頭社區把它們應用在生活的小角落,化身為「交趾剪粘藝術村」,像是到此一遊的齊天大聖、掛在圍牆上逗小羊的可愛孩子,甚至連門牌都是一個個笑哈哈小童。







「春風苦楝淡紫香,夏引蝶蟬入花叢,秋意粒粒可憐子,冬詠滿樹黃若金。」(黃水水)



來到板頭村,不可錯過一株立在提防牆壁上,寬31.5公尺、高5公尺,由9位師傅歷時一年,於2009年10月17日完成的「苦楝樹大壁畫」,當背景自拍超美的。大壁畫旁邊有一面「板頭社區導覽圖」,由板陶窯設計,剪黏而成。





旁邊的「三醉芙蓉」,則是由6位師傅在隔年11月13日完成,寬36公尺,高5公尺,同樣歷時一年。山芙蓉的花朵在清晨是純白,中午轉為粉色,到了傍晚,竟然變成大紅,透過交趾陶和剪粘,都在壁畫中微妙呈現了。(福哥用360度拍攝,把美麗帶到你的眼前,按此點閱。)

「三醉芙蓉」上方的台糖復興鐵橋,在日本明治44年(西元1911年)興建,原本是「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」北港糖廠運送甘蔗原料的輕便鐵道「嘉北線的北港溪鐵橋路段」,軌距67.2公分,只有國際通行軌距的一半,所以俗稱「五分仔」,除了運送甘蔗,也兼營客運,村子裡設了灣仔內和板頭厝兩個小車站。





嘉北線會經過兩座香火鼎盛的媽祖廟「新港奉天宮」和「北港朝天宮」,全盛時期連加班車都班班客滿,有著「進香鐵道」的封號,也曾經是台糖最賺錢的客運路線,被稱為「黃金鐵道」,直到公路交通發達,1998年台糖鐵道全面停駛。復興鐵橋全長878.63公尺,是現存五分車鐵橋中最長的一座,橫跨北港溪。



沿著鐵道,還有「古笨港戶外考古園區」。北港鎮與新港鄉南港村一帶,古名笨港,是清代台灣重要港口之一。乾隆15年,北港溪氾濫改道,將笨港街一分為二,成為笨港北街與笨港南街,淹沒區域埋藏大量古代遺物,後來分別在1999年和2003年由考古隊試掘,文化遺物主要是出現在黑色粗砂小礫層當中,是因為濁水溪流域的洪水溢流到北港溪,造成笨港水患嚴重,當時人們說這叫「出黑水」。





從板陶窯旁邊的十字路口開始,走到大壁畫要1公里,是運動的好地方。板頭社區的其他推薦造訪點,有「頂菜園鄉土館」、「板陶窯文化園區」、「古笨港陶華園」、「笨港一號渡船頭」、「板頭厝車站」、「板頭阿兄賣燒吃涼」等,消費額都不高,這邊瞧瞧看看、那邊吃吃喝喝,你會不知不覺就過了一天。

來吧!你會發現,我們的故鄉,有故事。


作者:何小靖










筆耕硯田

何小靖

LINE的ID是 @eok7341g
也可以點此捷徑加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