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名:Phyllanthus emblica L.
英名:Indian gooseberry
別稱:印度醋栗、滇橄欖、油甘。
分類:金虎尾目、葉下珠科。
起源:原產於亞洲熱帶地區,中國最早對餘甘子的記載是在晉朝《南方草木狀》,那時候稱「菴摩勒」。1664年引進台灣,曾經盛行一時,是阿嬤級的零嘴。
習性:高度約1~3公尺,羽狀複葉兩列排,落葉時整個小枝會脫落,花朵很小,呈黃綠色,雌雄同株,簇生,1個花簇有1朵雌花,球形果,直徑約1.5公分,淺綠色,初為黃綠色,成熟後轉紅色。
應用:印度人自古會把餘甘子作為藥食之用,治療出血、腹瀉和下痢。剛入口時,味道酸澀,慢慢會回甘、爽口,台灣早期多加工製成油甘蜜餞。近年來其保健功效獲得科學驗證,再次受到重視。
營養:有豐富的維他命C,每100公克中有超過300毫克。抗氧化物如沒食子酸苷(β-glucogallin)、沒食子酸(gallic acid),具有抗發炎和修復組織的功效。以及特殊有機酸、單寧酸的含量也很高。
勳章:聯合國衛生組織列為「值得推薦栽培的保健植物」,也有「綠鑽石」、「保健黃金 」等美名。
栽培:適種於海拔300~1200公尺向陽處,對土壤要求不嚴,喜歡溫暖濕潤氣候,怕寒冷,遇霜容易落葉、落花。用種子和嫁接繁殖,最佳播種期是在4月,適合嫁接時期為2~5月。目前在台灣的栽培面積約100公頃,主要分佈在苗栗、南投。
收穫:大約在定植後3年會開始結果,花期約有1個月,果期各品種有差異,台灣主要在8~12月。常溫保存約一個月,鮮果冷藏約可放半年,但溫度太低,大概是5℃以下會有寒害褐化的情形發生。
延伸閱讀:餘甘子良好農業規範 https://goo.gl/Z9aLWC
筆耕硯田
何小靖
LINE的ID是 @eok7341g
也可以點此捷徑加入
也可以點此捷徑加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