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一些植物體內會自然合成「激素(荷爾蒙)」,輸送到作用部位後,只要微量濃度就可以對植物體產生某種生理作用。目前最重要的植物激素有五大類,分別是「生長素」、「激勃素(赤霉素)」、「細胞分裂素」、「脫落酸(離層素)」和「乙烯」。其中,生長素、激勃素和細胞分裂素是促進生長的物質,脫落酸和乙烯則會影響植物器官的休眠、成熟和衰老。
撰文:何小靖
自1920年,第一支生長素類藥劑上市,農人便開始使用人工合成結構作用相似的化學物質,也就是生長調節劑,來補充植物體內荷爾蒙分泌不足的狀況。我國則是從1970年代開始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,目前使用較多的生長調節劑有激勃素(俗稱勃激素)、益收生長素、果收生長素、抑芽素及移植生長素等,使用量雖然只佔所有農藥當中不到1%,但若是藥劑濃度過高、施藥方式及時機錯誤,也會造成藥害。
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不同品種,對生長調節劑的反應也會不同,而同一品種若擁有不同生長勢,或在不同生長時期、不同植株部位,亦然。對生長調節劑的反應,一般以花卉及蔬菜作物的表現比果樹來得明顯,特別是,只要極少劑量的生長調節劑就能產生我們希望的結果,但如果濃度過高或連續施藥,很容易會造成植物生理失調,例如果實變形,產生畸形果,或是早期落果,果實流膠等。
除了施用劑量與次數以外,生長調節劑的施用方式、時期及部位,也都會影響到藥效,甚至產生藥害。再者,為了達到省工的目的,部份農民會採混合施藥,這也是容易產生藥害的原因,例如巴克素及福芬素皆不可混合用藥。
影響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主要環境因素是「溫度」,高溫下施用,容易造成葉片黃化或果實燒傷等狀況,因此建議最佳用藥時間應在清晨或傍晚。另外,肥培管理也要配合,才能盡量避免裂果、著色不良,以及糖分降低等現象。
筆耕硯田
何小靖
LINE的ID是 @eok7341g
也可以點此捷徑加入
也可以點此捷徑加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