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8月15日 星期一

農業關鍵字-黃腐酸

 土壤生態非常神秘,它孕育了無數生命體,但我們對它卻多數未可知。農業起源至今超過一萬年了,土壤之所以能夠被人類利用這麼久,是因為它能夠透過良性循環而自我修復,這個過程的重要核心是「腐殖質」,腐殖質的成份相當複雜,它是動植物殘體經由微生物分解轉化又重新合成。


插畫: Lee

腐殖質的主成分是胡敏酸,又稱腐植酸(註),被認為是掌控土壤生態的總開關,由黃腐酸、棕腐酸、黑腐酸組成。一堆酸,眼睛都酸了,放輕鬆,接下來只剩「黃腐酸」了,它是精華,我們認識它就夠了。


黃腐酸是三者當中活性最高的,它能夠溶於酸、溶於鹼、溶於水,容易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,促進生長發育,還可以提高肥效、調節土壤pH值、保水、抗旱、抗寒、抗病蟲害、改良鹽鹼地、防治重金屬污染等。


但經過多次綠色革命,土壤沒有機會休養生息,再加上過度污染和不科學的利用,循環系統受損,甚至完全被破壞了,土壤劣化越來越嚴重。而礦源黃腐酸必須有上千萬、上億年的轉化才能形成,因此我們找來生化黃腐酸替代,它是應用現代科技,以植物殘渣為原料,經微生物發酵取得,可直接施用。


(註)土壤學家認為它的形成是透過微生物作用,應該要叫腐「殖」酸。化學家認為它來自植物,主張叫腐「植」酸。目前比較多人用的是「腐植酸」這三個字,所以本文也這麼用。


黃腐酸的好,未完待續......


作者:何小靖


Photo credit: djwtwo via Visualhunt.com / CC BY-NC-SA


筆耕硯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