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

多出來的碳權

 


碳權(carbon credit)簡單來說就是碳排放權,在1997年《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京都議定書》(簡稱《京都議定書》)中制定了溫室氣體減量目標,碳排放許可權(carbon allowance)便是源自於此,並由碳權衍生出交易機制,出售未使用的碳排放權,碳權竟也成了商品。


在這篇文章,我們不從經濟面,而是從「開源」與「節流」來討論碳權從何而來,這部份比較是一般人,特別是農民朋友需要知道的。


碳權可以從「減少碳排」而來:政府會限定一個溫室氣體排放的額度,如果「實際排放量」低於「限定額度」,多的碳權可以賣出去。


碳權可以從「增加碳匯」而來:碳匯(carbon sink)是指能夠儲存碳化合物,尤其是二氧化碳的天然或人工系統,我們可以想像成那是裝二氧化碳的「倉庫」,比如森林、土壤、海洋、凍土等,存起來而不是排出去,透過審核與驗證機制,這也可以轉換為碳權,進入交易市場。


其中以「土壤碳匯」和農業最相關,FAO(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)就提出過許多可以增加土壤碳匯的方法,包括友善耕作、選種負碳作物等。而一棵樹可以把空氣中4公斤的二氧化碳轉換成1公斤木材,終其一生大約可以吸收900公斤的二氧化碳,比起其他,測量「森林碳匯」的方法算是較成熟,也是最受關注與探討的項目。


可能有些人會想,若是種植一片森林,是不是能同時利用兩種碳匯(土壤碳匯與森林碳匯)得到更多碳權,十分理想化,但造林至少得數十年才能固碳,這段時間要面臨許多風險,而長期管理又需要耗費人力,甚至要擔負一些衍生的責任(責任可能也來自風險,如森林大火、病蟲害肆虐等)。


總之,碳權交易市場非常新,充滿各種不確定性,但也能由此創造出許多可能性,無論你想用什麼態度去面對,消極或積極,目前唯一能知道的是「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」,我們已經被推著走了,便無法回頭。


關於「碳匯」,下回再述。


相關閱讀:期望以價制量的碳稅與碳費
https://vocus.cc/article/6737dce1fd897800015db7a2



筆耕硯田

何小靖

LINE的ID是 @eok7341g
也可以點此捷徑加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