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

大自然的恩賜-碳匯

 


在碳權交易市場上,同樣都是減碳,設備更換的節能措施、太陽能與風力等再生能源,就是比不上自然碳匯的價值,前者無論如何還是要用掉的,後者卻是存起來,很少會動用。


自然碳匯可以粗分為三大類:「綠碳」、「藍碳」、「黃碳」。


綠碳主要是指「森林生態系」,雖然「收穫林產品」也包含在內,不過儲碳量還是遠不及整個森林生態系(有九成以上的貢獻),森林生態系也是地表最強的二氧化碳儲藏庫。


藍碳比較複雜,包含濕地、紅樹林、沼澤地、珊瑚礁、海底沉積物等和「海洋」相關的碳匯,比起海藻、海草,紅樹林是藍碳當中碳儲存能力最高的。海洋的面積雖大,但少見私領域,藍碳也難以私有化。


黃碳簡單說就是「土壤」,不只在農田,在森林當中、海洋當中,甚至都市當中都有,還有極地的永凍土都算在內,可以說離我們最近和最遠的地方都涵蓋了。


以儲存二氧化碳的「總量」來說:藍碳>黃碳>綠碳

以吸收二氧化碳的「效率」來說:綠碳>藍碳>黃碳


目前想要從自然碳匯取得碳權,還是相當困難,比較容易達到的分別是新造林地(綠碳)及紅樹林(藍碳),在碳權交易的商業模式完備之前,黃碳依然是離我們最近的潛力股,或許可以從另一個層面來探討它的現有價值。


畢竟,說來說去,還是自家的好。


關於「土壤碳匯」,下回再述。


相關閱讀一:期望以價制量的碳稅與碳費
https://vocus.cc/article/6737dce1fd897800015db7a2


相關閱讀二:多出來的碳權
https://vocus.cc/article/673d0fd7fd89780001e304c0


筆耕硯田

何小靖

LINE的ID是 @eok7341g
也可以點此捷徑加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