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道」就像一塊廣闊無垠的農田,永遠也種不滿,這塊田地沒有邊界,沒有盡頭,不管你怎麼耕作、怎麼播種,它總能承載更多,這塊田地從來不會「滿」,因為它沒有具體的形狀和容量。
想像一個農村,這裡的農人過著簡樸的生活,他們不需要什麼特別的「賢能」來領導。為什麼呢?
在農業社會裡,每個人都懂得如何耕種,如何照顧自己的田地。不需要特別去推崇某個「超級農夫」或「賢能」的人,因為這樣只會讓其他人產生比較心和嫉妒,為了爭取名聲和地位而內鬥。如果每個人都專注在自己的田地,安分地耕作,就不會有這些紛爭。
我們可以用「耕作」這個詞來描述農夫在田裡勞動的行為,但這個詞本身並不能完全涵蓋耕作的所有細節、感受和精髓。耕作的「道」,包含了農夫對季節的掌握、對土壤的了解、對作物的關懷,以及那份對大地的敬畏。這些更深層次的本質是無法用簡單的「耕作」二字完全表達的。
以正在進行經濟栽培的耕地來說,要如何增加土壤碳匯,除了前面提到的「覆蓋耕種」,還有幾個關鍵字,我們可以瞭解一下,包括「作物多樣性」、「精準農業」及「養分管理」。
從「碳稅」、「碳權」,講到「碳匯」,可能有些農友心裡開始產生困惑,小靖要「轉行」了,不寫農業文章了,滿滿經濟學的基調,到底是怎麼回事。要寫這個系列之前,我真的思考了好久,想著這些事不該把農民朋友排除在外,又想著大家到底該瞭解到什麼程度,坦白說真的很傷腦筋。
碳權(carbon credit)簡單來說就是碳排放權,在1997年《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京都議定書》(簡稱《京都議定書》)中制定了溫室氣體減量目標,碳排放許可權(carbon allowance)便是源自於此,並由碳權衍生出交易機制,出售未使用的碳排放權,碳權竟也成了商品。
臺灣要在2026年開始徵收碳費(每噸碳新臺幣300元,將來會分階段逐步調升),先不說我們走得有多「先進」,畢竟連美國都還沒有全國性的碳稅通過立法,歐洲各國也未能徵收統一形式的碳稅,但自從碳稅的概念被提出來,許多經濟學家都認為這是目前能減少二氧化碳污染的最佳手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