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5日 星期日

農之道 第四述

 


「道」就像一塊廣闊無垠的農田,永遠也種不滿,這塊田地沒有邊界,沒有盡頭,不管你怎麼耕作、怎麼播種,它總能承載更多,這塊田地從來不會「滿」,因為它沒有具體的形狀和容量。

2025年9月26日 星期五

農之道 第三述

 


想像一個農村,這裡的農人過著簡樸的生活,他們不需要什麼特別的「賢能」來領導。為什麼呢?


​在農業社會裡,每個人都懂得如何耕種,如何照顧自己的田地。不需要特別去推崇某個「超級農夫」或「賢能」的人,因為這樣只會讓其他人產生比較心和嫉妒,為了爭取名聲和地位而內鬥。如果每個人都專注在自己的田地,安分地耕作,就不會有這些紛爭。

2025年9月22日 星期一

農之道 第二述

 


當所有人都只追求某一種特定的「美」,比如碩大、飽滿、鮮甜、無蟲害的單一品種水果或蔬菜,那麼其他不符合這個標準的,即使有其獨特價值,也會被視為「惡」或不好的。

2025年9月21日 星期日

農之道 第一述

 


我們可以用「耕作」這個詞來描述農夫在田裡勞動的行為,但這個詞本身並不能完全涵蓋耕作的所有細節、感受和精髓。耕作的「道」,包含了農夫對季節的掌握、對土壤的了解、對作物的關懷,以及那份對大地的敬畏。這些更深層次的本質是無法用簡單的「耕作」二字完全表達的。

2025年8月31日 星期日

哪有忠於原著這回事

 


這幾天我一直在思考著某個無解的題,應該是無解的吧!


到底...拍攝出來的影劇,該不該忠於原著呢?

2025年3月31日 星期一

枇杷

 黃澄澄的光,墜落在掌心,

一顆顆,像舊時夏日裡遺落的太陽。

2025年1月7日 星期二

2024年12月15日 星期日

耕地如何增加土壤碳匯-作物多樣性與精準農業

以正在進行經濟栽培的耕地來說,要如何增加土壤碳匯,除了前面提到的「覆蓋耕種」,還有幾個關鍵字,我們可以瞭解一下,包括「作物多樣性」、「精準農業」及「養分管理」。

2024年12月4日 星期三

把碳種進土壤裡-土壤碳匯



從「碳稅」、「碳權」,講到「碳匯」,可能有些農友心裡開始產生困惑,小靖要「轉行」了,不寫農業文章了,滿滿經濟學的基調,到底是怎麼回事。要寫這個系列之前,我真的思考了好久,想著這些事不該把農民朋友排除在外,又想著大家到底該瞭解到什麼程度,坦白說真的很傷腦筋。

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

大自然的恩賜-碳匯

 


在碳權交易市場上,同樣都是減碳,設備更換的節能措施、太陽能與風力等再生能源,就是比不上自然碳匯的價值,前者無論如何還是要用掉的,後者卻是存起來,很少會動用。

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

多出來的碳權

 


碳權(carbon credit)簡單來說就是碳排放權,在1997年《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京都議定書》(簡稱《京都議定書》)中制定了溫室氣體減量目標,碳排放許可權(carbon allowance)便是源自於此,並由碳權衍生出交易機制,出售未使用的碳排放權,碳權竟也成了商品。

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

期望以價制量的碳稅與碳費

 


臺灣要在2026年開始徵收碳費(每噸碳新臺幣300元,將來會分階段逐步調升),先不說我們走得有多「先進」,畢竟連美國都還沒有全國性的碳稅通過立法,歐洲各國也未能徵收統一形式的碳稅,但自從碳稅的概念被提出來,許多經濟學家都認為這是目前能減少二氧化碳污染的最佳手段。

2024年11月14日 星期四

少見不代表沒有過的冬颱

2024年11月14日5時30分,天兔颱風已經發佈海上颱風警報,平均半徑約為150公里,中心目前在鵝鑾鼻南南東方海面,向西北轉北北西移動,對巴士海峽將構成威脅。

2024年10月19日 星期六

南極洲的冰冷將成消失的景觀

 


地球上最酷和最遙遠的工作地點當屬「南極」,不過在南極上班要做什麼工作呢,大家應該都挺好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