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10月27日 星期六

榴槤蜜【進口果樹】四


撰文:陸人丙

 其實「榴槤蜜」是台灣業者臨時命名的,因為「波羅蜜」會黏手並不是很受歡迎的水果,而近二十年來國人出外旅遊的機會大增,而不約而同的老往東南亞跑,幾個老景點如泰國、越南等國更有如台灣人的「灶腳」般,一年跑上 三兩 次更是家常便飯,因此當地的水果便有如鄰家果園般方便,也能如屬家珍般的熟悉,每當吃到好吃的水果便會充分發揮中國人的傳統「好」習慣,把種子「帶」回台灣自家種植,因此「榴槤蜜」這種好水果便不例外的在台灣落地生根,這根本不必大驚小怪。當然看起來是波羅蜜,吃起來是甜的,而味道更是像極了「榴槤」,所以「榴槤蜜」的盛名便天經地意的不逕而走,這種命名現象根本就不必花腦筋去探詢或研究,即便是任何一位,我,或是你,也會如此自然的命名吧!




格友看到此的話,一定有一些格友就迫不及待的想提出疑問,那「尖不辣」、「孟尖」又是什麼東東?看來就快要切入主題了,沒錯,榴槤蜜的學名叫Artocarpus.interger,另外也叫A.chempedak,台灣的學名稱為「小波羅蜜」,因為她的果實較小,為區別「波羅蜜」自然就如此命名了。另外她在東南亞品種繁多,自然別名也不少,Chempedak (English); chempedak, campedak (Malay), baroh(Lingga) (Indonesia); chempedak (cultivated), bankong (wild), baroh (Johor)(Malaysia); sonekadat (Myanmar); and champada (Thailand)各地有各地的叫法,而「尖不辣」則由泰國champada的音譯而來,因此有請一些專家不必故弄玄虛或裝學問,弄出一大堆術語告訴我「榴槤蜜」和「尖不辣」如何的不同,又是要如何區別,讓我愈聽愈糊塗,差點讓低智商的我一度想放棄認識,因為他們的解釋讓我感覺比學微積分困難一百倍,幸虧查遍一大堆國外資料後,才恍然大悟的發現如此簡單的區別,因為根本就是同一水果,根本不必分辨,難怪「以簡馭繁」一直是我這種傻瓜喜歡應用的方法邏輯,希望透過我這種「無從分辨」派的方法能大大幫助各位對「榴槤蜜」的判別。



因為「榴槤蜜」在國外風行已經數百年,而且「榴槤蜜」有一個非常嚴重的特徵就是,她是由種子繁殖,所以和「黃金果」一樣,總會產生極大的變異性,甚至由同一顆果實所生產的種子都能產生不一樣的後代,不但果實、果肉顏色、果肉味道,甚至連樹型都會有差異,如果以「相對論」而言,這倒是好現象,因為如果產生變異的話,那也意謂著可能會變壞,但也有變好品質的機率,至少在台灣短短幾年的種植就已產生不少品種了,因此我一位花商好友就曾大聲告訴我,他目前就擁有12種品種的「榴槤蜜」苗木,如果以此推論,如擁這些品種根本就微不足道了。去年一位業者曾告訴我,台灣南部一位最偉大的農試所研究「榴槤蜜」權威主任(和王建民一樣赫赫有名,此話一出,全台灣可能無人不知我說的是誰了!),研發出不少品種,當時的我一聽到此話後,既感動又崇拜得差點雙腳跪地朝拜一番,不過這幾個月的投入研究發現,根本是我這位朋友太捧他而有些過分渲染了,因為我屈指一算數過他研究的過程及年資,根本不太可能是他授粉改良,畢竟國外的好品種多如牛毛,而農試所一向是禁止平民百姓擁有外國產品,而他們要進口任何植物有誰敢說不?既然有這麼好的條件及豐厚的待遇,有幾個肯「用心」改良,只要試種存活就可以昭告天下,大功告成了,不是嗎?



因投入對「榴槤蜜」的探究也花了一些時間及精力,因此有一些了解,那麼一定會有一些格友想問,那「榴槤蜜」到底值不值得種?通常我不喜歡隨便說出這個答案,因為部落格經營也有一年多,難免會有一些朋友很「重視」我的動向的,因此讓我不得不謹言慎行的,不過我倒是會建議,如果真的還不知要種什麼水果的空地,那選擇種植「榴槤蜜」的話,應該也是一個好選項,因為以其品質、甜度、產量及市場潛力來評估,應該勝過目前國內的一般常見水果,應該值得種植,如果有機會能親自嚐試過其果肉的話,那應該是大部分人都會輕易的一頭投入的,請各位能慢慢應證我的這一句話吧!【四】


【註】如欲購買苗木者,請逕向「網購植物園」洽詢,謝謝! https://bit.ly/3CaYdRc




延伸閱讀:為什麼你買不到陸人丙老師的果樹?



LINE的ID是 @eok7341g
也可以點此捷徑加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