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10月26日 星期五

榴槤蜜【進口果樹】二

 





撰文:陸人丙

記得在四、五年前剛接觸到「榴槤蜜」大名時,當時因為資訊不足,儘管市場上已有推廣,但價格太貴(當時苗木是500元,目前是一株1200元),所以一些農民為節省成本便異想天開的打算以嫁接方式取得,卻由於資訊不足,謠言錯誤讓很多人誤以為是將「榴槤」嫁接到「波羅蜜」就變成「榴槤蜜」(令人啼笑皆非)。還記得當時首當其衝的便是波及到無辜的我,因為我種了一株目前可說是全省最「老」的「榴槤」(25年左右),因此以訛傳訛的結果,很多村人紛紛前來索取我榴槤的枝條。毫氣的我當然是慷慨應允,並且是雨露均霑,不分男女老少一概來者不拒。不過當下就很納悶,完全是不同科的兩者如何嫁接(榴槤蜜是屬於桑科,而榴槤則是木棉科)?當時我也極力解釋這真象,但卻無人相信,反以為我吝於給予而特地找藉口,後來為避嫌起見我一律不作說明。不久之後便證明我絕非吝嗇,而是他們無知,畢竟不同科的植物是無法互相嫁接,這是園藝界人人均懂的定理。在此也順便向一些沒有從事農業的朋友溝通一些常識,免得讓人笑話,因為我也曾遇過不少真實例子,讓我哭笑不得,如「葡萄柚」並不是把「葡萄」嫁接到「柚子」樹而變成「葡萄柚」;而「鳳梨釋迦」也非把「鳳梨」嫁接到「釋迦」樹上而來,不同科,不同類的植物根本就不可能嫁接,這也是自然法則,否則生物界豈不變成天下大亂,絕非是福氣。

 

.  或許有些格友在閱讀此篇的同時也暗自竊笑,什麼年頭了還煞有介事的談論此一「舊」水果?但我卻不這麼認為。也許「榴槤蜜」在某些人眼中,在某些地區已經「流行」十多年,不過「擁有」是一回事,「了解」又是一回事;「結果」是一回事,而「品嚐」則又是另一回事。試問,多少人真正了解?又有幾人種植結果了?而更有多少人「品嚐」過了?因為儘管流行了十多年了,為何市場上還見不到有果實上市或銷售?更有幾人能清楚的能分辨出這幾者的關係?為了能夠做清楚的解說及概略的分辨這幾者的關係,我特地在百忙之中抽空拜訪及查詢了十多位業者及種植者,這麼累,這麼「用心」,圖的是什麼?其實也不過是讓我敬愛的格友及一直想分辨清楚的朋友,能有一個清晰的印象及了解而已,希望藉由我的廢話連篇能讓各位有心了解的朋友能有些助益而已。

 

.  如果想真正了解「榴槤蜜」的話,那麼一定得知道「波羅蜜」這個年代久遠的水果。因為「波羅蜜」和「榴櫣蜜」的關係密不可分,而在台灣儘管有人沒吃過,但可能還沒有人沒見過吧?或許她的味道並非人人能接受,我就是不喜歡其味道而一輩子只嚐過一次,不過她在台灣的歷史可說是最悠久的水果之一。「波羅蜜」她原產於印度,被引進台灣是在1634年由荷蘭人帶進,因為和釋迦、菩提樹等植物被視為是印度宗教植物,因此名字的取法則是佛教用語"波羅密多(Paramita)"的省略。早期被引進是因為她不但適合台灣的環境,更是可以食用水果,而且其種子也可以煮食,吃起來類似「菱角」,可說是多用途的植物,況且其木材更可以拿來造船等,真是用途廣泛。她一共有三十多個品種,不過由於某些品種味道並不是很好,而且其內部果肉有黏稠性的乳汁很黏手,我有一位朋友曾經為了剖食「波羅蜜」其至丟掉一把菜刀,因為其黏在刀子上的黏汁根本就洗不動,所以對波羅蜜有很多人興趣缺缺,其實波羅蜜也有不少很甜也不錯的品種,只是由於到處可見,取得容易卻變得乏人問津的水果,所以才有人會在這些年引進品質比波羅蜜更好的「榴槤蜜」。

 

.  由於「榴槤蜜」和「波羅蜜」都是屬於「桑科」植物,所以無論是樹型、葉飾、果實幾乎相近,甚至無法從這幾種特徵來分辨,這使得許多人無法辨識,也因為這個因素才會讓我寫出此篇的原委。為了分辨其中差別,我拜訪及觀看了所有業者及種植者,也吃過幾種,但遺憾的是由十多個種植者(被稱為專家)的口沬橫飛中,除了證明他們的「用心」外,我得到儘是「是是而非」的觀念,根本毫無助益,挫折感油然生,最後還是靠自己找遍全世界資料並經求證,才能寫下此篇,真是用心良苦,但希望能藉此糾正一些錯誤觀念,並能指引一些觀望者的正確觀念,方不負一個農民對社會國家應盡的一分責任(好像有夠偉大呴!哈)!【二】


【註】如欲購買苗木者,請逕向「網購植物園」洽詢,謝謝! https://bit.ly/3CaYdRc




延伸閱讀:為什麼你買不到陸人丙老師的果樹?



LINE的ID是 @eok7341g
也可以點此捷徑加入